警惕!矮壮素虽低毒也可致人伤亡

时间:2024-03-22 15:21 点击: 83次

案例回顾

田女士系河北某县一名普通村民,日常体健。在春节前的某个中午,她被家属发现在路边昏迷,身旁有一个没有标签的白色药瓶。家人立即将她送往当地县医院进行紧急救治。在医院,田女士一直未能恢复意识。在初步检查中,患者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根据以往经验(医院接诊过大量因口服农药造成急性中毒的案例)结合家属发现田女士时的现场情况,医生怀疑患者很可能因急性中毒而陷入昏迷。于是,该县医院迅速将患者血液样本送至附近的专业检测机构进行中毒检测。

然而,首次检测并未检出农药成分。随后,田女士被转至另一家医院,进行了第二次毒物检测,结果同样未能明确诊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田女士的昏迷状态仍在持续,这意味着患者的脑皮质功能发生了严重障碍,可能危及生命。面对诊断困境,主治医生也束手无策,无法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经过综合会诊,医院决定再次对患者进行毒物检测。于是,该医院将患者的血液样本送至河北博睿检测实验室。很快,实验室将检测结果回报医院:送检的血液样本中检测到矮壮素(浓度为1.4μg/mL)、咪达唑仑、利多卡因和泮托拉唑。

根据河北博睿检测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医生迅速调整了治疗方案,为患者进行了四次血液灌流治疗,并给予了持续输液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田女士逐渐恢复了意识,如今已经出院。目前该患者虽然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但是行走仍需家属搀扶。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由于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导致永久性脑损伤,田女士今后的生活可能都将无法自理。

矮壮素

矮壮素(chlormequat  chloride),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中被广泛应用,其商品有三西、西西西、稻麦立、CCC、氯化氯代胆碱,主要用于小麦、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通过抑制作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变矮,杆茎变粗,叶色变绿,防止作物徒长倒伏,使作物耐旱耐涝,提高产量。学名为氯化-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分子式化学式 C5H13Cl2N,分子量 158.09。纯品为白色晶体,熔点为240~250℃。有鱼腥味,易溶于水,在常温下饱和水溶液浓度可达80%左右,易潮解,不溶于苯、二甲苯、乙醚和无水乙醇,溶于其他有机溶液。在中性和微酸性介质中稳定,遇碱或高温分解。土壤半衰期为32天。常见剂型为50%水剂。

矮壮素为低毒季铵盐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大鼠经口LD₅₀为600mg/kg,可出现出汗、流涎、流泪、眼睑出血、精神萎靡、惊厥、死亡。兔子经皮LD₅₀为232mg/kg,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人经口LDLo为10mg/kg、静脉注射LDLo为1mg/kg。我国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05mg/(kg·bw)。苏联工作场所最高容许浓度(MAC)为0.3mg/m³。国内有误服高浓度矮壮素水溶液1~2ml引起急性中毒、口服12ml引起严重中毒和误注射3ml死亡的病例报道。

本品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96%以原形随尿和粪排除。

33.jpg

临床表现

因为常见的矮壮素类农药均为液体,有浓重鱼腥味,味道难闻,因此发生误服概率较小,通常是口服自杀。其中毒症状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相似,中毒潜伏期较短,经口摄入后,经肠胃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可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症状。饮酒后服毒可加速中毒症状的出现。

轻者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流涎、出汗、头晕、胸闷,部分患者有瞳孔缩小、四肢麻木、肌颤、语言障碍等症状。

严重中毒者有呼吸困难、四肢抽搐和昏迷等。导致死亡的事件序列一般包括胆碱酯酶抑制、乙酰胆碱积累、神经功能(中枢或外周)中断、呼吸衰竭和最终窒息。

处理原则

目前并无治疗矮壮素中毒的特效药物,在以往的案例救治中,主要方法包括立即停止接触毒物、催吐、洗胃、导泻等,同时,给予必要的对症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也非常重要,不可忽略。

一、洗胃、导泻: 入院后首先给予患者用清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甘露醇口服导泻,促进毒物彻底排出,尽最大可能减少毒物的有效吸收。

二、阿托品对症治疗: 有文献指出,经观察小剂量阿托品可有效缓解由矮壮素中毒引起的一系列毒蕈碱样症状。但治疗中应监护患者生命体征,避免应用阿托品过量引起的二次中毒。因矮壮素为拟胆碱药,不建议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

三、常规处置: 对症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如吸氧、利尿、抗惊厥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均为低毒微毒,所以在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中毒检测中,一般不会被优先考虑。医生通常会优先选择检测更为常见的急性中毒物质,如有机磷农药、重金属、药物过量等。因此遇到个别临床案例容易被医生忽略而贻误治疗时机。在此提醒广大医护人员,在急性中毒案例中,应加强临床甄别,扩大毒物检测范围,早发现早治疗。

延申阅读

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体内本身存在着一种的内源激素,能够促进或者抑制植物各个阶段的生长,调节和控制植物的生长高矮、开花多少,果实数量、质量、颜色和成熟时间以及种子休眠的长短等。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在生产发展中,人们采用技术手段人工合成了这样的激素,即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相关推荐